科研动态

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汇海”英才共话碳中和发展路径

时间:2023.01.10 来源:海岸带中心 字号

近日,依托我所的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开展了2023年首期“汇海”学术月——“身边的大师”系列讲座。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研究员作题为“碳中和技术体系构建与展望”的专题报告。我所所长李铁刚研究员为本期讲座的与谈嘉宾,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张占海、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林明森和我所副所长乔方利研究员作为特邀专家出席会议。来自国内各高校、院所的800多位专家学者和学生线上参加了讲座,会议由我所海岸带中心主任刘大海正高工主持。



会上,李铁刚研究员首先对黄晶研究员和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在国家碳中和事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碳排放量的增加带来了全球变暖、海水酸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减排增汇尤其是海洋增汇成为了重大的科学命题。作为国家级海洋科研院所,海洋一所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从基础理论和具体实践两个方面持续开展科学研究,加强顶层设计与部署,构建碳中和背景下的增汇技术体系,不断探索增汇新模式,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海洋一所将持续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四个面向”,强化科技支撑,主动为国家需求及区域发展服务。

黄晶研究员讲座从碳中和研究背景、技术体系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从温室效应机理和新生代以来全球温度和大气CO2变化引入,阐述了CO2排放与气温升高相互关系以及我国减排现状与排放空间。其次,分析了碳中和技术体系的构建背景和切实需求,阐明了构建与实现过程,并就海洋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海洋碳汇与负排放潜力释放、海洋是碳源还是碳汇等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最后,根据“双碳”目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了目前我国在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就全球未来发展方向和国际合作进行了展望。

焦念志院士发言并指出,黄晶研究员结合国内外形势从多方面对碳中和技术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和解读,既指明了方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应对气候变化并达到IPCC设定的温度变化目标,中国要担当起大国重任,平衡好减排和发展的关系,挖掘海洋碳汇潜力,通过海洋负排放工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同时提出了三点重要建议:首先,重视微量元素的固碳机制和生态功能解决方案,综合利用各类技术实现内部调节,增加碳汇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其次,针对海水酸化的环境问题,可探索将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碱化,并对释放到海洋的水进行严格监控,探索海水酸化控制和海洋碳汇增长协同发展新模式。最后,要促进风能、光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充分挖掘海洋碳汇潜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张占海总工程师对此次讲座的重要作用与影响进行了肯定,认为其汇聚海洋领域资深院士专家和中青年学者,促进了深刻的学术交流。并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造成的重要影响,以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深刻影响。同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海洋在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在海洋能源领域,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等清洁能源应用潜力很大,我国可在加强技术研发的同时,促进海洋新能源成熟技术的实践应用,尤其是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推广应用;二是在国际气候变化问题上,可围绕碳中和等关键问题,提升研究的广度、深度及其前瞻性,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三是在碳中和技术体系构建中,将碳中和作为一项复杂的国际议程,保证技术体系与国际标准和规范相对接,重视专家学者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四是充分发挥发展中大国优势,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要把握底线思维,平衡碳中和与能源安全问题的关系。

巢清尘主任指出,本次讲座对专家学者充分认识“双碳目标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国际上新的发展形势,我国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碳中和领域的关键作用,抓住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机遇。要注重碳汇所带来的海洋环境、法律等一系列问题,持续推进海洋碳汇及相关领域研究工作,通过不断的科学探索研究,加强国际合作与对话。

林明森研究员认为,讲座全面先容了碳中和技术体系的构建。以此为基础,他先容了我国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海岸带的碳汇调查、监测和定量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强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加强海洋遥感的定量化及其更高精度研究,通过技术进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乔方利研究员指出,本次讲座清晰描绘了我国碳中和的技术路线和发展蓝图,并提出碳中和的实质是要解决地球气候温度升高的问题。同时,先容了我所为解决当前的气候模式均存在海表温度巨大偏差的问题原创发展的浪致混合理论,其揭示了波-湍相互作用从而强化湍流的机制,建立了世界首个包含海浪的气候模式,能够将偏差降低约一半,使我国在国际上定量化评估中走在世界前列。未来,要继续推进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强化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测系统(OSF)研究,推动建立我国的权威评估机构,提升我国在碳中和领域的科技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丁德文院士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举办本次讲座具有必要性和及时性,讲座清晰地阐明了工业化以来人类命运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系统讲解了实现碳中和的减排和负排放技术路线,具有深刻启发性、引导性和开放性。实验室是融合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实验室,在海洋碳汇研究和实践中也做出了诸多贡献。

下一步,实验室将围绕着国家重大需求,继续强化对海洋碳汇机制、过程、活动的研究。立足国情和发展需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海洋碳汇的顶层设计,系统开展碳汇机制、计量方法、制度建设和综合管理等方面研究。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为推动蓝碳工程技术研发、制度体系建设和市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促进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注重人才培养,突出学科特色,发挥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优势,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至此,本期讲座圆满结束。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