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自2019年9月成立以来坚持以特殊海洋环境(包括南北极、大洋、深海等)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环境适应机制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为中心,以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分析技术为手段,进行生物、基因和化合物资源多样性、海洋生物资源损害鉴定与环境修复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积极研发功能材料和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六个研究团队主要工作如下:
极端环境生物资源团队
团队聚焦深海、热液、南北极等极端海洋环境,在调查分析极端环境生物资源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其环境适应机制;此外,广泛开展极端环境微生物及其特殊功能基因资源在生物医药、功能食品、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开发。同时,团队长期从事滨海核电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调查及其相关过程和机理的研究,服务项目遍及广西、浙江、江苏、河北、山东海阳核电、福建和辽宁等十多个核电厂。除了生态环境综合调查,相关业务已扩展到核电厂冷却水海水水质全分析、冷源安全业务化监测和数值预报、核电厂碳汇与碳减排核算、核电站取水口附近海域海洋生物资源最大量和致灾生物爆发预报等。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Water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Biogeochemistry》、《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等刊物,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二十余项,并获山东省科技发明二等奖、海洋工程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团队
研究深远海生物适应深远海极端生境的生理生化特征及适应机制,为其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深远海生物的功能基因和活性物质,开发海洋药物、生物材料、功能食品和绿色农用制品等新产品。
海洋生态损害鉴定与修复团队
针对海洋环境中的有机碳分子标志物、新型污染物和藻毒素等的检测技术难题,开发了一系列精准测定新技术,并用于我国近海有机碳循环过程和各类污染物的调查研究,阐明了其分布现状、赋存特征、时空变化规律、来源以及环境风险;可为我国近海养殖环境安全管理和高毒性污染物监测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数据。采用鰕虎鱼作为受试生物发展了一种新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通过鱼类暴露实验对处理前后的含油固废进行遗传毒性评估,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在海洋油气勘探开采造成的海洋环境烃类污染的遗传毒性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从热液、极地等极端环境中开展微生物多样性特点及生物资源的开发研究工作,将获得的功能微生物应用于环境修复领域,深入探讨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机制与功能的关系,所筛选的低温高效石油修复菌群对高分子量石油烃和多环芳烃具有较高的降解效率,展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新型污染物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团队
优化完善了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并分析大洋航次中获取的微塑料样品,开展了大洋广尺度环境微塑料分布特征,完成了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航次微塑料样品采集工作,开展我国典型流域微塑料样品采集;基于典型经济贝类,考察了贝类生物指示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状况,并研究微塑料潜在的风险评估技术等;承办了第三届全国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学术研讨会,团队成员分别作大会和专题报告。
海洋放射性检测技术与应用团队
优化放射性核素现场监测技术,应用于极地大洋海洋环境放射性核素调查监测工作。
近海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技术应用团队
近年来“近海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技术应用团队”在滨海核电生态环境调查监测与生态效应评估、极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滨海湿地生态遥感监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承担了多个百万元级以上的科技开发项目;并于2023年底与中广核签订了千万元级以上的滨海核电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长期合作协议,显著提高了海洋一所在核电等大型海洋工程调查监测领域的行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