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科研人员在南印度洋副热带高盐水团盐度的年代际变率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随着大洋盐度观测资料的不断积累,关于大洋上层盐度结构的长期变化以及该变化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已逐步成为物理海洋学界的研究热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南印度洋副热带高盐水团的形成和变异机制及输运路径研究”的支撑下,依托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聂珣炜博士针对2005-2019年间南印度洋副热带高盐水团盐度的年代际变率展开了深入研究,获得了该信号形成与传输过程方面新的科学认知,为增进对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洋际交换过程的理解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印度洋副热带高盐水团盐度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发源自东南印度洋海域,不仅受来自热带西太平洋和海洋大陆区的盐度异常信号的影响显著,与印尼贯穿流的强度也紧密相关,但对该信号的形成过程及相关的物理机制尚不清晰。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东南印度洋混合层盐度的年代际变率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信号之间的密切关联,定量估算了盐度收支过程各分量对东南印度洋混合层盐度变化趋势的贡献,并详细描述了东南印度洋混合层盐度信号从表层向次表层的传输过程,揭示了表层盐度异常信号对次表层盐度变率及南印度洋副热带高盐水团的显著影响。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以《Decadal Variability in Salinity of the Indian Ocean Subtropical Underwater During the Argo Period》为题在地球物理学国际顶级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出版。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0GL089104
图1 南印度洋副热带高盐水团盐度的年代际变率。(a)25-26 等位势密度面之间的平均盐度(色图)及地转流(箭头)。黑色框表征高盐水团的空间分布范围。黑色等值线表征25及26 的冬季露头线。(b)高盐水团盐度在整个水团的分布区域(红)及其上游(绿)和下游(蓝)内的空间平均值的时间序列。高盐水团盐度EOF分解第一模态的(c)空间分布及(d)时间序列。所有时间序列均经过13个月滑动平均处理。
图2 标准化的Nino 3.4指数(黑色粗线),蒸发-降水在海洋大陆-热带西太平洋(8°S–20°N,107°E–140°E)内的区域平均值(红色粗线),通过热带印度洋东南海域(10°S–20°S,90°E–120°E)西边界(120°E)和北边界(10°S)混合层内的输送量(粉色细线和蓝色细线),通过南印度洋海表盐度极大值区(25°S–33°S,75°E–115°E)北边界(25°S)混合层内的输送量(绿色细线)。所有时间序列均经过13个月滑动平均处理。
- 上一篇 自然资源部海洋地质与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召开2020年学术委员会会议 2021.01.06
- 下一篇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海洋空间管控规则》通过专家咨询 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