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海洋生物中砷的富集规律及海产品安全合作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0年7月22日,我所海洋生态研究中心王宗兴助理研究员、王保栋研究员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欧阳威教授和林春野教授研究团队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Water Research》(IF=9.130,大类一区、环境科学类排名第一)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rophodynamics of arsenic for different species in coastal regions of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In situ evidence and a meta-analysis”(中国近海海洋生物中砷的营养动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我所王宗兴助理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顾翔博士为该文共同第一编辑。
砷由沉积物向海洋生物的富集过程、生物放大效应以及海产品消费健康风险
据了解,砷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的有毒类金属,人为活动产生的大量含砷废物经过径流输送、直接排放、大气沉降等作用,富集于河口海岸带沉积物中,进而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意义重大,但目前针对砷在中国沿海环境介质中的浓度水平、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的系统性研究还比较缺乏。
本研究基于胶州湾大量生物样品的砷含量测定,并结合文献荟萃分析(meta-analysis),对我国东部及东南沿海沉积物和生物样品中的砷含量水平、生物放大效应及海产品消费健康风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研究结果表明,与鱼类相比,底栖动物(如软体动物以及甲壳类)存在着更明显的砷生物富集效应。基于d15N稳定同位素分析,砷在软体动物中有明显的生物放大效应,而在甲壳类和鱼类中出现明显的生物稀释效应。健康风险评价表明,食用甲壳类海产品带来的健康风险高于软体动物和鱼类,但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明显的危害。
上述成果是我所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项目的系列成果之一。近期,联合研究团队针对砷、汞等重金属以及农药、抗生素和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入海行为与环境效应,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这些成果加深了对近海污染物的入海行为过程与环境效应的认识,对河口海岸带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0.116186
- 上一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一行来我所调研 2020.06.19
- 下一篇 Nature公众号转发推送我所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