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网页版

综合资讯

以科技突破提升在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中的国际引领力——我所参加联合国“海洋十年”第二届大会纪实

时间:2024.04.13 来源:国际处 党委办公室 字号

2024年4月10-12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IOC,简称“海委会”)和西班牙政府共同主办的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简称“海洋十年”) 第二届大会在巴塞罗那召开。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率中国代表团与会,并在大会开幕式致辞。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我所)李铁刚所长、乔方利副所长及相关部门和机构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我所乔方利副所长是此次大会我国唯一的国际组委会专家。

本次大会,我所牵头组织了3场卫星活动,参加了多场双多边会谈,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了我所参与“海洋十年”的重要成果,进一步提升了我所在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中的国际引领作用。

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推动我国海洋学问走出国门

4月9日,作为大会旗舰卫星活动之一,“浮天沧海 万里风樯——中国航海技术学问展”在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隆重开展。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海委会执秘Vidar Helgeson,中国驻巴塞罗那领事馆代总领事胡爱民,以及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馆长Enric Garcia出席开幕仪式并致辞。中国“海洋十年”大会代表团、中国驻巴塞罗那总领馆、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当地民众、相关国际组织和当地华人华侨代表等参加了开幕式活动。

孙书贤副部长在致辞中强调,中国和西班牙都有着悠久的海洋历史,海洋深深影响着两国学问。他指出,海洋连接了大家的世界,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做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他希翼此次展览能传播海上丝绸之路学问,加强中西两国在海洋学问领域的交流,增进国际社会对“海洋十年”的了解和支撑,推动全球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在致辞中,Vidar Helgeson先生对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对海委会工作的大力支撑表示衷心感谢,并指出,此次展览将极大增进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敬重,弘扬海洋学问的多样性,促进世界各国间的海洋学问交流与理解,推动海洋保护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进程。他强调指出,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是联合国“海洋十年”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中心强力促进了利益攸关方的协调与合作,推动了海洋科学研究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全球海洋治理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由我所牵头承办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与国家海洋博物馆联合主办了本次展览。展览得到了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和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的大力支撑。展览以贯通古今的展示方式,展现了中国悠久的航海历史、重大的发明成就、丰硕的科考进展、积极有效的海洋治理实践,全景式展示了中国海洋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融大同,并回顾了中国海洋科学的进展与成就。通过富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模型、图文资料、多媒体等形式,从多个侧面反映中国人认识海洋、保护海洋的悠久历史和积极支撑联合国“海洋十年”的举措与成效,向世界阐释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海洋学问。展览不仅积极传播“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坚韧”的海上丝绸之路学问内涵,也赋予了“海洋十年”大会更加丰富的中国传统学问色彩。

通过OSF大科学计划,打造基于海洋的全球气候变化解决方案

4月9日,“缓解气候变化影响的海洋解决方案——以非洲为例”研讨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成功举办,自然资源部海域与海岛司副司长赵培建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本次研讨会由我所牵头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OSF)大科学计划,联合“气候变化变率及可预测性(CLIVAR)”项目、“上层海洋与低层大气研究(SOLAS)”项目、联合国“海洋十年”全民海洋素养(OLWA)大科学计划、“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非洲学术博士组织(OAAD)等共同发起。该研讨会是“海洋十年”大会卫星活动之一,汇集了来自亚洲、非洲、北美、欧洲数个国家的40余名国际代表,多位海洋与气候领域国际知名专家作了主题报告,回顾了OSF大科学计划的科学成果及其应用。参会专家结合非洲地区特点,探讨了基于海洋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深入交流了如何以“海洋十年”为契机,充分发挥国际合作的最大合力,切实助力非洲地区应对气候变化。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不仅体现了OSF大科学计划正式实施两年多以来稳扎稳打取得的系列科技突破,同时也充分表明,得益于在海洋与气候预报科学领域的长期积累、在拓展国际合作方面的持续发力,以及在弥合科学与社会需求方面的精准把握,OSF大科学计划正迈入海洋与气候预测国际科技引领、为国际社会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产品的海洋科技变革新时代。

作为我国物理海洋学领域首个获批的“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OSF自实施以来,积极践行“海洋十年”提出的“构建大家所需要的科学,打造大家希翼的海洋”这一核心使命,以海洋与气候预报领域科学突破和提供全球亟需的国际公共产品为支撑,致力于跨越从目前的7天预报到数月短期气候预测之间的预报“盲区”。目前,OSF大科学计划的全球合作网络已经覆盖来自50多个国家的70多个机构。非洲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显著,同时也是应对能力最为薄弱的地区之一,OSF大科学计划已经与20余个非洲国家的机构建立了合作,并包含了针对非洲地区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的项目。

突破海洋观测技术,为国际海洋观测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4月11日,“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共同组织召开了“泛热带海洋观测系统协同设计”研讨会。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安涛出席会议并致辞。

研讨会由“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海洋和气候观测委员会(OOPC)、气候和海洋变异、可预测性和变化项目(CLIVAR)、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美国海洋与大气局(NOAA)共同主办,并得到了挪威研究中心(NORCE)、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南非大学和欧洲-地中海气候变化中心(CMCC)等多家国际机构的支撑。研讨会通过互动式专题讨论,深入探讨了如何与价值链中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合作,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建立一个具有变革性和问题导向的海洋观测系统,从而更好地推动泛热带海洋观测系统的发展。

我国在推动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的建设方面。通过主办本次研讨会,有效宣传了我国对全球海洋与气候变化观测的贡献和成果,尤其是我所牵头研发的新一代低成本GNSS漂流浮标和“白龙”浮标,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及重要国际组织在海洋观测领域的合作交流,必将对泛热带海洋观测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4月10日,我所李铁刚所长、乔方利副所长陪同孙书贤副部长与海委会执秘Vidar Helgeson进行了高层级会谈。会谈中,孙书贤副部长特别提及我所承办的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牵头的OSF大科学计划等有力推动了“海洋十年”目标实现。Vidar Helgeson表示,海委会高度赞赏中国对全球海洋事业的支撑和贡献,过去5年乔方利研究员带领团队积极参与“海洋十年”的规划制定与实施督导,由海洋一所承建的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为海委会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他期待中国在海洋观测与预测、能力建设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继往开来,科技突破支撑海洋强国建设

经过三十余年的丰厚国际合作积淀,我所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中已跨入世界第一方阵,并在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倡议和机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我所乔方利研究员作为我国唯一代表深度参与了“海洋十年”蓝图绘制和实施过程督导,并作为“海洋十年”第二次大会组委会我国唯一专家;承建了我国唯一“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协调国内外若干大科学计划的实施;突破海洋与气候预报关键理论与技术,发起了“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测大科学计划,被海委会作为最佳实践向全球推介,并凝聚全球共识打造基于海洋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积极推动海洋与气候观测国际共同设计,推介我国在海洋与气候观测领域的颠覆性技术突破;牵头将我国海洋学问首次以布展形式推广到欧洲;此次陪同部领导与海委会高层会谈,进一步彰显了我所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迄今,我所已与30多个重要海洋国家的50余家海洋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海委会(UNESCO/IOC)、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POGO)、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PEMSEA)等重要涉海国际组织中发挥我国领头羊作用,承办了“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中印尼海洋与气候中心、中泰海洋气候与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海委会海洋动力学和气候研究与培训中心、中国-PEMSEA中心等12个国际合作机构,在海洋与气候观测与预测、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地质等领域牵头发起和参与实施了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了一批观测站,实施了一系列联合调查航次,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当前,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如火如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构想不断变成现实,但同时大家也比任何时候更需要海洋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作为联合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海洋十年”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全球性海洋倡议,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难得契机。在前期扎实工作基础上,我所将在自然资源部引导下,积极履行好协作中心的职责,实施好相关大科学计划和项目,立足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不断产出核心科技成果并应用于全球海洋综合治理,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海洋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以海洋科技突破助力我国提升国际引领力,为海洋命运共同体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